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天长崇氏蓉岗堂家族网!
安徽天长崇氏蓉岗堂家族网
咨询热线

13605506677

热门关键词:
  • 手 机:13605506677
  • QQ号码:583744082
  • 邮 箱:583744082@qq.com
  • 地 址:安徽省天长市街道
读老家谱随想之一

读老家谱随想之一--崇晶

重修族谱序(万历四十五年    九世孙大谦)

余族自宋元以来世居天长,  高黄帝定鼎金陵,尝颁户帖与我始祖伯亨公为在城之民户……兵燹后之一世以上无所考由

续修族谱序(康熙三十九年    十一世孙三才)

按路史,崇姓,夏后氏崇伯鲧之后,盖自帝尧时已得赐姓,历今已四千余秋,今陕西西安府鄠东故酆宫曰崇扈,是其土也,其苗裔蔓衍于天下者,所在不乏。而长邑之崇则自宋元以迄于今,守一经者数十世,安耕凿者数百年矣。元末角逐分争,吾邑介江淮之间,而当群雄割据之冲,宗支散轶,莫可考究。洪武三年  高皇帝定天下,颁给户帖,则我始祖伯亨公始焉

家谱增正辨(康熙五十二年    十一世孙若琰)

吾宗隶天邑不知几历年所矣,其先不可考校……明太祖颁发户帖给我伯亨公,吾宗之以伯亨公为始宗,以户帖故也。

续谱遵增正说(乾隆二十年    十三世孙文敬)

吾先世伯亨公由江南迁长,则为吾族之始祖无疑矣。第伯亨公之先世,其说纷纷,俱不可考

崇氏礼公派谱叙(道光二年    十六世裔孙晓春)

我始祖伯亨公在前明为长邑民户,先世旧谱注籍昭然

续修族谱序(道光四年    十六世崇一澧)

慨自我始祖伯亨公明初始居天长

老谱

崇氏家谱  一世  伯亨  公所自出江南人也明始居天长东门外芙蓉岗为在城民户  

综上所述,1、崇姓是夏后氏崇伯鲧之后,自帝尧时已得赐姓。2、余族自宋元以来世居天长。3、元末角逐分争,吾邑介江淮之间,而当群雄割据之冲,宗支散轶,莫可考究。4、高黄帝定鼎金陵,尝颁户帖与我始祖伯亨公为在城之民户。

问题是:有说“余族自宋元以来世居天长”,“吾宗隶天邑不知几历年所矣”,有说“吾先世伯亨公由江南迁长”,“慨自我始祖伯亨公明初始居天长”。孰是孰非?因为“兵燹后之一世以上无所考由”,那么我们能否理解为是先祖原居天长,中间一度因故离开,而后“由江南迁长”?或是官迁,或是经商,或是躲避兵火,或是不愿为异族之奴,而避居江南。江南是否就是余杭?同样暂时“无所考由”。

何为“在城之民户”?城应该起码指的是县城,这样与“天长东门外芙蓉岗”吻合。因为黄山书社2012年版《天长县志(明·清)》P435云:“崇家冈  在救生堤南,今名芙蓉冈”, P437:“芙蓉冈居城巽位”,巽位是东南方。P464云:“芙蓉岗  县东门外先农坛旁,旧名崇家岗。《沃公祠记》云:岗在县东六里。”又云:“明嘉靖三十六年,倭寇犯天长,仪征守备署都司指挥佥事沃田奉提青州兵营崇家冈,去县治六里迎击,”结合沃公的抗倭事迹传说、遗迹,如洗马塘及后世为纪念沃公而建的沃公祠等,也该位于城东。王志高先生2016年6月《再考:明朝洪武七年崇伯亨户帖》:“崇祯十五年夏,大疫,死者枕籍。是年六月初一日,叛兵数十骑从东来,生员崇宣率居民迎拒新河桥岸。宣手刃三人,贼众遁去,义民崇三雄死之。”老谱P35:“三雄  应华长子邑庠生崇祯十五年六月初一日流贼犯县公释卷持矛率乡勇御于东门外之循河桥血战死之”P37:“宣  四瑞次子邑庠生崇祯十五年同三雄公御寇手刃数人流寇始退”,可知崇宣和崇三雄两兄弟面对从东而来的流寇,为了保卫位于城东郊族人所在的村庄不受侵害,誓死杀敌,正好印证了芙蓉岗的位置。

文敬公于乾隆丙子年春在《附续谱微意》中说:“特书于城门乡毓灵斋中”。毓灵斋是书斋名,《天长县志(明· 清)》P428:“城门乡镇  东北三十五里……西北八里交龙岗界”。 P439:“北乡  城门乡有市集,名小关”。 P444:“北乡城门乡三阿村攻战处:……《太平寰宇记》:于下阿村置千秋县,三阿村实其治所,今北乡小关名城门乡也。”(《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乾隆时文敬公居住在小关,即城门乡。大谦公在《重修族谱序》中说:“始祖伯亨公为在城之民户,其后,族属日繁以衍,观、义二祖之后仍应在城坊役,礼、让二祖之后分应一都”。义→琛→勖→岐凤→化→大防→毓瑞→延祉→试→文敬的承传关系与城门乡曾是千秋县治所,“观、义二祖之后仍应在城坊役”吻合(其间若有搬迁,则另一说)。那么能否进而推及先祖(应是伯亨公之前)是先在此落户,设立蓉岗堂呢?一并无依据,二城门乡(小关)和龙岗并不是一回事,老谱言:“公所自出江南人也,明始居天长东门外芙蓉岗……”,即芙蓉岗应在天长东门外,这怎么说呢?还有先祖一度迁居江南,蓉岗堂是随迁,还是原祠堂闲置或废弃,后由伯亨公重建?所以还需要继续寻找线索来确定蓉岗堂究竟始于何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