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天长崇氏蓉岗堂家族网!
安徽天长崇氏蓉岗堂家族网
咨询热线

13605506677

热门关键词:
  • 手 机:13605506677
  • QQ号码:583744082
  • 邮 箱:583744082@qq.com
  • 地 址:安徽省天长市街道
读老家谱随想之四

读老家谱随想之四--崇晶

朱明王朝经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建文帝,1377-1402),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改元永乐(1403~1424)。十一世世宗朱厚璁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

天长蓉岗堂三世祖刚公殉职于建文间的靖难之役,“本宗亦欲远害,相戒讳言,故不欲录其名爵”,而后“死之事载国史,祀南京表忠祠,谥节愍。清雍正追封忠孝节义。县令毛贡送入本县忠贤祠,春秋配享。”(均见老谱载)

也就是说,明朝初期刚公就义,是为建文帝而与朱棣对抗。成祖即位,故不爽刚公,因害怕殃及家族,“相戒讳言”。后来得到皇家和社会的认可、颂扬,才能从容于世。家谱的楹联应当成于此时。七世祖岐凤公于明嘉靖癸丑岁(1553年)始创羊谱草,其次子八世俭公继之而成。在谱中确立“蓉岗世泽;忠裔家声”。“忠”是崇家出了个忠臣崇刚,他忠于职守,忠于信仰,值得我们骄傲。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关于崇氏由来的史料

虞、夏、商都有崇国。唐虞时期因为夏禹之父鲧(《史记·夏本纪》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因为他的儿子"大禹"治水成功后,建立中国第一个大统奴隶制王朝"夏",故后人又将其父鲧称为"夏鲧"。)建造城郭有功(《吕氏春秋·郡守》所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就此说来,作为"城郭之始",鲧建造的崇国城池应为中国第一城。我们权当把"君"当作政府的简称,"卫君"就是保护政要。"居人"即居住市民。因此说鲧筑建的是尧帝的国都),尧把崇地(在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并让他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称"祟伯鲧"。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于此。

夏代(前21—前16世纪)有扈氏方国,与夏王室同姓姒,为夏之属国。据《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商代的崇国:应该是商灭夏之后,登封崇国部落西迁的,可能在丰、镐之间的关中地区。位在今陕西西安市户县一带,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前1051年被周文王所灭,并在此建都作丰、镐两京。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杂志·崇高》说:"古无'嵩'字,以'崇'为之,故《说文》有'崇'无'嵩'。经传或作'嵩',或作'崧',皆是'崇'之异文。"顾颉刚、刘起釪的《〈尚书·西伯戡黎〉校释译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载:"'崇'就是后代的'嵩',亦即现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带,现在的嵩县显然也是沿其旧称的地境之一。"据《舆地志》载:商代(前16—前11世纪)"鄠县古崇国",亦称有崇国。

周自遭受戎狄入侵后,不断东迁,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昔后稷封斄(读音:邰),公刘处豳(读音:宾),大王(古公亶父的父亲)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今陕西户县除了有鄠国土地外,还有一部分属崇国。《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东进的角色。与崇有积怨,自然与崇国发生冲突,于是史籍中有了"伐崇"的记载。崇侯虎战败,西周建都于丰。秦改"扈"为"鄠"邑。后改"鄠"县为"户"县。

殷末,崇侯虎即当时崇国国君。《史记》曰:"崇侯虎谮(读音:怎)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羑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 崇侯虎还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殷商方国领袖。

鲧和禹的治水

《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翻译为:“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的部落里分出了禹氏族,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平定水患。”

文献归结鲧治水的失败在于堙障,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导,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贯的抗洪举措,不至于使鲧被殛死。屈原质疑,“洪泉极深,何以窴(古同‘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划分)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无解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开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也难以控制,很难相信禹是***靠疏导河流制服洪水的。大禹在位时,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皮恢复,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灾自然也随着气候的改善而减少,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夏朝历代皇帝

禹(姓姒,名文命)→启(大禹的儿子)→太康(启的儿子)→仲康(太康的弟弟)→相(仲康的儿子)→少康(相的遗腹子)→杼(少康的儿子)→槐(杼的儿子)→芒(槐的儿子)→泄(芒的儿子)→不降(泄的儿子)→扃(不降的弟弟)→廑(扃的儿子)→孔甲(不降的儿子)→皋(孔甲的儿子)→发(皋的儿子)→桀(发的儿子)

老家谱书帖、序跋中注释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吴良:初名国兴,后赐名良,明初名将。

周德兴:明初将领。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重修族谱序中注释

分田:划分土地给耕者耕种;分配土地、分取田地所产之物。

生殖:种植;生产。

治举业者:业者是指从事某种行业的人。洪武二年规定:“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明成祖时颁布《性理大全》作为权威典籍,不许任何人非议程朱学说,因此“世之治举业者,以四书为先务,视六经为可援;以言《诗》,非朱子之传义弗敢道也;以言《礼》非朱子之家礼弗敢行也;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政之。”因此“治举业者”当为讲经传道的人。

游乡学:地方办的学校叫乡学,相对于国家政府办的“国学”,游学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

司牧:管理,统治。

司教:主管,操作。 

生理:职业,生意,也指为人之道。

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续修族谱序中注释

路史:《路史》47卷,(南宋)罗泌撰。路史,即大史之意,记述上古迄两汉的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如

路史卷二十一  後紀十二  疏仡紀  有虞氏:

堯在位七十載矣,見丹朱之不肖,不足以嗣天下,乃求賢以巽於位。帝即致以昭華之玉,而尚之三載程功亡疇策民安其為。帝覆其聖,謂“以天下授舜,乃放朱於丹,而卒禪舜。舜讓於則天下幸而朱福;授朱,則天下病而朱利。”曰:“予終不以天下之病利一人。”德弗嗣,弗可,遂致天下。於大麓之野,屬諸侯焉。崇非之,曰:“不祥哉!誰以天下予人哉?”帝乃殛之羽山;共工又訕,乃流之幽州。必以禪舜,而天下莫有非者。故仲尼曰:“堯知舜賢非難也。”舉八凱使主后土,以揆百事,百事時敘,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五教克從,內平外成。十六相得,而天墬治。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路史卷二十二  後紀十三  疏仡紀  夏后氏:  

其先出於高陽,高陽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生,是為伯鯀。字 ,汶山廣桑人也。姱直敗數,帝使治水,稱遂共工之過,廢帝之庸,九載亡功。逮帝禪舜,怒於帝,曰:“得天之道者,帝;得地之道者,王公。胡謂論?”意欲自以為公,徬徨於野以患。帝乃遏之羽山。三年而死,是為羽之神。寔為郊,三代舉之。

以明经:因精通经学。

受***带:冠带,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和有积极向上,蓬勃发展之状态。也借指官吏。

观光上国:去京城游玩。白居易在刚到成年,名声未起的时候,他去京城游玩(观光上国),拜见顾况,顾况戏弄白居易说:“长安什么东西都贵,想‘居’是不容易的.”到顾况看了白居易诗卷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感慨说:“能做出这样的诗篇,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郎曹:郎中,郎官。

邑令:县令。

成均:泛称官设的***高学府。

胶庠: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

藩镇:地方方面长官。

陆梁:嚣张,猖獗。

诛夷:杀戮,诛杀。

钩党:相牵引为同党。

玉牒:皇帝的家谱,被称为玉牒。

宗藩:指受天子分封的宗室诸侯。

戚里:指帝王外戚,泛指亲戚邻里。

王谢风流:泛指高门贵族中世代出有影响的人物并有功业******。

家谱增正辨中注释

弱候太史:焦竑,明代******学者、史学家,字弱候,号澹国

续谱遵增正说中注释

昔文山作彭氏谱跋云:莆中二蔡京后每诡为君谟。后文山亦既非咲之,而彭和甫系出博士齐,又并玝后合为一谱。可参见

文天祥题泰和南塘彭氏族谱序、彭和甫族谱跋

莆中有二蔡,其一派君谟(襄,字君谟。政事文章有名),其一派京(奸相)。传闻京子孙惭京所为,与人言每自诡为君谟后(不认己祖而冒认他人祖)。孝子慈孙之心固不应尔,亦见世闻羞耻事,虽为人后犹将愧之(人情之常不如此。以上引证起下)。彭和谱之派来自博士齐(门地本高),非玕后也(与不肖者无涉)。今其谱牒并二祖为一,本为君谟之后而引京以混之,人情固大相远哉(与二蔡之后相反。以上摘举彭谱中一节立论)。予闻晋沈劲耻其父,陷於逆,至死以逆之,卒为忠义(引幹父蛊以自立者作案)。唐柳玭(仲郢子,公纬孙)有言:门地高者,一事堕先训则无异他人,是以修已不得不至(又引绳祖武以自立者作案)。诸公皆劝和甫以自立,和甫而祖玕,犹当为沈劲(幹蛊为要)。和甫而祖博士,柳玭之言得不逸乎哉?(绳武为要,二意抑扬出之,方与上文来自博士齐非玕后句相应。)     

林西仲曰:族谱题跋,离不得尊祖敬宗收祖活套,先生***摘出谱中贤不肖共一节立论,句句责备修谱之人,勉其自立,其大意以人能自立祖父之贤、不孝,俱可置之不论,若世情之攀援讳匿徒增,恶态耳。李繁为泌之子,咐裴延龄庐杞为奕之子,陷颜真卿於祖父何有哉?先生立言不苟如此,为人子孙者,皆当书此数语以自鞭策!

南塘彭氏族谱序(略)

附续谱微意中

韩子:《韩子》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之一。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

梓橦帝君: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又被称为文昌帝君。

司马温公:司马光。

范文正公:范仲淹。

关于刚公的史料

焦太史(焦竑)編輯《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一

忠節錄

崇剛揚州衞指揮沉鷙有膽略靖難兵起剛練兵繕濬城濠御史王彬倚任之兵至專以城守事屬剛晝夜不解甲他有欲迎降者忌剛然畏彬不敢發及彬?張本徐政所縛開門降並縛剛剛不屈而死

试译:崇刚,扬州卫指挥。深沉勇猛,有勇气和谋略。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崇刚练兵,修繕城墙,疏通、挖深壕沟。御史王彬非常器重和依靠他,靖难兵到了,专门把守城的事托付给他。崇刚(准备御敌)昼夜都不******服。另外有想投降的人忌恨他,但是(为什么)害怕王彬,而不涉及王彬?张本、徐政就捆縛了他们,开门投降,崇刚不屈而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