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安徽天长崇氏蓉岗堂家族网!
安徽天长崇氏蓉岗堂家族网
咨询热线

13605506677

热门关键词:
  • 手 机:13605506677
  • QQ号码:583744082
  • 邮 箱:583744082@qq.com
  • 地 址:安徽省天长市街道

       无根本哪有林木繁茂,少源流怎得河海浩瀚。

先辈们一代代辛苦操劳,勤恳运作,勇往直前,才能有今天我们恢宏的家族跻身于万千百姓之林,无愧无憾。

       我们的先辈从远古走来。

       有崇氏在唐虞之前随部落同盟越过岷山,顺渭水东下,迁到今河南嵩山一带(一说到了山西襄汾县,也有说到了山东青州)。处于帝尧部落同盟的中心地区。《帝王世纪》云,伯禹,夏后氏,姒(音sì)姓也,其先祖出颛顼(音zhuān  xū)。鲧(音gǔn)是颛顼的儿子,被尧封于崇(音sōng)地,为伯爵,称崇伯鲧(《连山易》:“鲧封于崇”,尧执政时封鲧为崇伯)。鲧率部落雄踞大河(即黄河)南岸,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为争夺王权,鲧和共工先后对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都失败了。可见鲧是当时的杰出人物,是崇氏的得姓始祖,当然也是崇氏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因他治水不得法,以拦、堵为主,因而总是失败,境内洪涝频繁。舜即位后欲杀鲧,但因有崇氏力量雄厚,故而被流放至羽山(在苏北鲁南交界处),后死、葬于此①。其子禹继承父位,也担当了崇伯,继续领导治水。大禹在伯益的帮助下,联合共工氏及众多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依据地势的高下,疏浚河流走向,构筑人工沟渠,疏导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减少了洪灾。经治理,人们纷纷迁移,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把那些草木茂盛、禽兽出没的地方,变成了大家安居的定所,对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对奴隶制国家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功在社稷,所以被舜赐封于方国涂山。后来南天竺国婆罗门僧人菩提达摩就因崇敬大禹而万里跋涉,到其故居“禹门之地”创建少林寺,把佛教禅宗带到中原。崇嵩音同义近,嵩自崇来。

       ①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愤愤而言:“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猫头鹰和乌龟献策盗“息壤(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湮水也)”,鲧为什么要听呢?快要接近成功了,为什么要施刑于他呢?说明鲧治水并非无功,鲧可能死于争夺领导权(尧的接班人)的斗争。

       有人说,鲧是失败的英雄,因为受到了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局限,没有他“堵”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禹“疏”的成功,他堪与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媲美。 

       鲧还是城郭的创始人。《吕氏春秋·郡守》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曰:“鲧作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音sōng)氏。有崇人在夏、商、周皆有封国,到商汤时期,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他们一直被封爵(《康熙字典》载:“崇,国名。尧时崇伯鲧,商时崇侯虎,在今西安府鄠县”),成为王室的重要羽翼,为商朝掌控北疆地区,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部分族人迁徙入秦,逐渐地按陕西方言,将姓的读音改作chóng,后简化为单姓崇氏。崇人以国为姓,延续至今。

       黄帝(轩辕)——昌意——颛顼——崇伯鲧——大禹至夏朝历代帝王: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音zhù,一作予)、槐、芒、泄、不降、扃(音jīong)、廑(音qín)、孔甲、皋、发、夏桀,至夏商重要人物崇祜(扈)、崇侯虎等。 

       崇氏,就是这样由公孙(轩辕、有熊氏)——姬——姒——崇演变而来。 

       我们的先辈在历史中前进。

       崇氏是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②,随历史潮流的冲刷,崇氏子孙散布天下,其中一支落到了安徽天长。

       ② 崇姓来源,除上述外还有:

       1、源于妊(音rèn)姓,出自夏桀时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夏桀时终古曾泣谏暴君,却不被理置,伤心之余的终古便出奔商汤,带走商王朝的历代典籍,并使夏桀的罪行公布于天下。终古的子孙便姓了终氏。古代“终(音zhōng)”通“崇”, 终氏亦称崇氏;

       2、源于芈(音mǐ)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太子商臣之师父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但也有以崇(音chóng)为姓;

       3、源于芈(音mǐ)姓,出自春秋时期楚王麾下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军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音chóng)氏;

       4、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舜流放苗族首领驩(音huan)兜及其部落于崇山(今张家界西南,与天门山相连),后被史称为“百越”。称崇(音     

sōng)山氏,后简化为“崇氏”、“山氏”;

       5、源于鲜卑族,出自金国时期金睿宗完颜氏后裔,属于避讳改名为氏。章宗下诏,为避睿宗名讳(完颜宗辅),凡太宗完颜晟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头,改为崇(音chóng)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崇果噜氏、崇吉喇氏,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崇(音chóng)氏、丛氏。喜特拉氏中一支,喜特拉·崇伦的后裔子孙中,完颜氏中完颜·崇厚的后裔子孙中,扎库特氏中扎库特·崇阿的后裔子孙中,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崇氏

       7、源于刘隆后裔,郑崇后裔,刘崇后裔等以及源于宋代宗泽后裔;

       上述种种,据史料、谱牒及民间传说,大家讨论,确定我们是崇伯鲧后人。

       先祖崇伯亨之子英年早逝。伯亨公和老伴领着儿媳和一双孙儿在天长城东门外一高岗(又名崇家岗,属在都八甲,由二凤山逶迤延绵而来)建屋居住生活,我们尊奉为开山始祖。三世祖钊、刚二公逐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人丁兴旺。伯亨公看到坡丘上荷花塘边,俏丽的村姑一边欢快地打闹,一边浣洗衣服,黄鹂在绿树枝头盘旋并“喳喳”鸣叫,不时从家塾传来读书的童音,恬静自然。远处,一座座房屋掩映在葱茏的树丛之中,炊烟袅袅,三五只白鹭从远方飞来,牧童横坐牛背,清脆的竹笛声引领着车水锣鼓声、栽秧号子声,一阵阵传过,好一片含韵流芳的田园风光。高兴激动之余,伯亨公想,这里就像清新脱俗的荷花,就叫芙蓉(芙蓉是荷花的别称)岗吧。于是设立了祠堂。堂号:蓉岗堂。祠堂楹联:蓉岗世泽,忠裔家声(我们自芙蓉岗发轫,享受祖先的赐予,继承先祖的精神,精忠报国是我们的家传)。

       后来一世祖、二世祖都被勅封为荣禄大夫,两代夫人都被勅封为一品夫人,三世祖钊公勅赠修职郎,刚公“事载国史,今祀南京表忠祠,谥节愍,今朝(清朝)雍正追封忠孝节义,……送入本县忠贤祠,春秋配享”。

       随时间推移,人丁兴旺,大家感到家族过于庞大拥挤,于是渐渐向外迁徙,置地,生息,发展。

       天长无二崇,本是同根生。今天的崇氏已经传至二十六世,各分会、分支,都源于这深深扎在江淮沃土中的蓉岗堂老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