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姓氏成千上万,我们天长崇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吮吸着黄河、长江的乳汁,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绵延,生生不息,成长进步,孜孜以求,尽管世间有不测风雨,路上有崎岖坎坷,但是我们天长崇氏族人一直不停地跋涉、向前!
闲暇时,我们也时常在探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谁?他们是怎样走到今天的?他们经历了什么?留给了我们,也就是我们应当继承什么?同宗相会时,我们会彼此讨论:迎面而来、侧身而过的同姓是我们一家吗?我们该如何称呼?人们常说敬祖孝亲是中华的美德,那不是一句空洞的言辞,因为人是有感情的,有寻根溯源的情怀。正是由于有这种感情,才让同族之人在“本家”的称谓下,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只有弄清楚家族的来龙去脉,明了祖先宗支,理顺长幼,明辨上下,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犯名讳,乱班辈,欺祖失孝,才能心安理得地讲敦睦之谊,序天伦之乐。于是编修族谱,“详世系,联疏亲,厚伦仪,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赓续家族历史,也是有利于崇氏族人互相了解,加深情谊的大事,自然表达了我们的愿望。
族谱是一族的历史,编修族谱的过程是一个追根寻源的过程,是一个探索事理的过程。因此势必要求慎重、严密、准确、明白,所以我们不敢大言创谱或重建,现在只是续修,是把已知的老谱整理综述,通过考证,明确的加以确定,模糊的暂且存疑或隐省,有待以后求证,不能妄加结论,以免贻误同宗及后世。我们把各处已修的族谱加以联系、聚拢、甄别、整合,寻找出共同的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内容,编写形成统一的天长崇氏族谱,序出世代用字,规范后世,以免冲突、冒犯。我们也努力搜集有关我们家族的历史和现实,充实在其中。因为宗支众多,资料繁浩,我们虽然不敢不殚精竭虑,以求周全,限于学识和能力,不足之处总是在所难免,还请各位宗亲指正。
我们的原则是有证据从证据,而且证据zui好不是孤证,有互相印证的;无直接证据的,遵循从众的原则,能得到大家的信服和支持,应该是可行的。所以我们企望各位宗亲对一些歧义顾全大局,存异求同(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自先祖辗转定居天长,伯亨公于东门外芙蓉岗建立蓉岗堂,传至七世祖岐凤公(因任云南寻甸府通判,故称寻甸公)于明嘉靖癸丑岁始创羊谱草,其次子八世俭公(任山东郯城知县,故称郯城公)继之而成。九世大谦公于明万历四十五年续修。十一世三才公于清康熙三十九年三修。其后十一世若琰公于清康熙五十二年作《家谱增正辩》,十三世文敬公、鏸公分别于乾隆二十年、二十一年续加《续谱遵增正说》、《附修谱遵正序》及《附续谱微意》,使其延续,臻于完善。至道光二年、四年四世祖礼公后裔十六世晓春公、四世祖义公后裔十六世一澧公先后完成各自支派为主的族谱。
光阴荏苒,谷变陵迁。虽然不乏有志于续谱者,然而因为兵燹弥漫、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等因素,始终不能成就。现今社会稳定,政治开明,盛世修谱成为各自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天长城南杜桥上下崇庄、尔祥、尔恒和汊涧郜山锡银、永丰护桥锡华等人于1987年正月发起,三年筹备,1990年正月正式重修旧谱联新谱二册。启镇、启钰兄弟自2001年开始搜集资料,至2004年冬月完成本支宗谱。还有1994年斯林、殿仁主编天长东门族谱,郑集大营崇族谱,汊涧金声、铜城万年编写的族谱,等等。我们的工作******就他们的谱牒,并依据两个老谱完成汇编和一定程度的考证。同时努力搜寻、筛选、汇集有关天长崇氏的历史资料,哪怕是三言两语,并尽可能的加以确认、解释,让他们得以保存、流传,让族人和后代了解、学习、借鉴。
